标签

Honeymoon - Thomas Ng

归档

近期文章

非医自治-经方

孙时有绵疾,吾医之立愈。谚曰:医不自医。诚自医之,黄岐扁佗至今何可也。

我不是医生,所以我可以自治。

一般用党参代替人参

服药期间禁食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参考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

https://zhongyibaike.com/

https://www.sijun99.com/

桂枝汤

  • 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4274
  • 首方,也是群方之祖,又名阳旦汤。
  • 既可治外感,又可治内伤。
  • 桂枝甘草是辛甘化阳,芍药甘草是酸甘化阴。
  • 疾病是阴阳失调,从阴阳的角度来说,所有方子都可看成桂枝汤法的衍生方。

剂量

  • 桂枝(去皮)9g,甘草(炙)6g,生姜(切)9g,大枣(擘)12枚,芍药9g

附方

  • 桂枝加桂汤: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加至15g。功用:温通心阳,平冲降逆。主治: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。
  • 桂枝加芍药汤: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18g。功用:调和气血,缓急止痛。主治:太阳病误下,邪陷太阳,腹满时痛者。

功效

  • 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(使邪从表而出)

主治

  • 外感风寒表虚证。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鼻鸣干呕,苔白不渴,脉浮缓或浮弱者。
  •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原因不明的低热、产后或病后低热、妊娠呕吐、多形红斑、冻疮、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。
  • 现在常用于半身汗出,效果颇佳;成人遗尿,加龙骨、牡蛎;以及遗精早泄等证。

注意

  •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  • 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  • 脉浮紧,发热,汗不出”的太阳伤寒证,不可使用桂枝汤。
  • 肌腠郁闭的人,感受风寒之邪,容易得太阳伤寒证,不可用桂枝汤。
  • 肌腠疏松的人,感受风寒之邪,容易得太阳中风证,可用桂枝汤;
  • 太阳伤寒证的营卫不和是凝闭收引的状态,而桂枝汤证是开泄的状态。
  • 太阳伤寒(无汗,脉紧),不能用桂枝汤;太阳中风(汗出、脉浮缓),更不可以使用麻黄汤。

用法

  • 现代用法:水煎服,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,“覆取微似汗”(盖被子达到轻微发汗的程度)
  • 以水700毫升,微火煎煮一次,取300毫升,去滓,温服100毫升,日三服。
  • 古代用法: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,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论,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  • 金匮,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无寒热,名妊娠,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,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下者,则绝之。
  • 金匮,产后风,续之数十日不解,头微痛,恶寒,时时有热,心下闷,干呕汗出,虽久,阳旦证续在耳,可与阳旦汤。(即桂枝汤)
  • 李士懋,太阳篇两大证、两大方,即太阳表实证,主以麻黄汤类;太阳表虚证,主以桂枝汤类。实则虚人外感。不必拘于用伤寒或中风、伤卫或伤营来解。
  • 属补剂,双补阴阳,内伤者用之,补其阴阳;虚人外感用之,扶正以祛邪。
  • 发汗剂,外感病的最佳疗效。

医案

桂枝人参汤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325

剂量

  • 桂枝(别切)12g,甘草(炙)12g,干姜9g,白术9g,人参9g

功效

  • 和解表里。

主治

  • 解表温中。治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以致中焦虚寒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。
  • 本方证因表邪未解,故用桂枝以解表,又因中焦虚寒,故以理中汤温中祛寒。表里两解,以里为主,自然利止痞消,表证亦解。

注意

  • 1、应用本方时,当注意方中剂量的比例,尤其是桂枝、甘草用量。桂枝于方中有表证则解肌散邪.若无表证则尽走里以温中散寒通阳,切不可固执桂枝于方中但解表证,当从具体应用中去揆度桂枝效用,只有这样,方可对桂枝人参汤疗脾胃虚寒证以阳虚为主者有正确的认识,方可有效地运用桂枝人参汤。
  • 2、煎煮药物时,当后下桂枝,后下者,取其解表散邪,若治单一里证者,则不需后下;诸药同煎煮者,取其温中散寒补阳也。本方煎煮方法不同于一般方药煎煮,当煎后去滓再煎。再煎者,取方药醇和之性,使药物功用既能有效地驱邪,又能和协脾胃之气,以使病证除而脾胃之气复。
  • 3、本方服用方法是白天2次,夜间服用1次,夜间服药者,顺应脾胃之气,促脾胃主时之气旺而病愈也。

用法

  • 以水900毫升,先煮甘草、白术、人参、干姜四味,取500毫升,去滓,纳桂枝,更煮取300毫升,去滓,温服100毫升,日二次,夜一次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鞕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  • 汪昂,医方集解,欲解表里之邪,全藉中气为敷布,故用理中以和里,而加桂枝以解表。不名理中,而名桂枝者,到底先表之意也。
  • 黄元御,伤寒悬解,桂枝人参汤,桂枝通经而解表热,参、术、姜、甘温补中气,以转升降之机也。太阴之胸下结硬,即痞证也。自利益甚,即下利不止也。中气伤败,痞与下利兼见,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,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,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,是痞证之正法。诸泻心,则因其下寒上热,从此而变通也。

医案

小柴胡汤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9028

剂量

  • 柴胡24g,甘草(炙)6g,生姜(切9g,大枣(擘)4枚,黄芩9g,人参9g,半夏(洗)9g

功效

  • 和解少阳。治伤寒少阳证。
  •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,从外而解为君;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;人参、甘草益气扶正,半夏降逆和中为佐;生姜助半夏和胃,大枣助参、草益气,姜、枣合用,又可调和营卫为使。诸药合用,共奏和解少阳之功。

主治

  • 1、伤寒少阳病证。邪在半表半里,症见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口苦,咽干,目眩,舌苔薄白,脉弦者。
  • 2、妇人伤寒,热入血室。经水适断,寒热发作有时。
  • 3、疟疾,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。
  • 4、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疟疾、慢性肝炎、急慢性胆囊炎、胆结石、急性胰腺炎、胸膜炎、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。

使用注意

  • 小柴胡汤里的半夏一般是姜半夏。因柴胡升散,芩、夏性燥,故阴虚血少者忌用。

用法

  • 上药七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300毫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  • 若胸中烦而不呕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楼实1枚;
  • 若渴,去半夏,人参加至9克,栝楼根12克;
  • 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9克;
  • 若胁下痞梗,去大枣,加牡蛎12克;
  • 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12克;
  • 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6克,温覆微汗愈;
  • 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5克,干姜5克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伤寒四五日,身热恶风,颈项强,胁下满,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金匮,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金匮,产妇郁冒,其脉微弱,不能食,大便反坚,但头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。所以产妇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,阴阳乃复。大便坚,呕不能食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程郊倩,邪在少阳,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;小柴胡之治,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。
  • 吴谦,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。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。犹恐在里之太阴,正气一虚,在经之少阳,邪气乘之,故以姜、枣、人参,和中而予壮里气,使里不受邪而和,还表以作解也。

医案

大柴胡汤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4770

剂量

  • 柴胡12g,生姜(切)3片15g,大枣(擘)4枚,黄芩9g,芍药9g,半夏(洗)9g,枳实(炙)9g,大黄6g

功效

  • 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。
  •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、甘草,加大黄、枳实、芍药而成,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,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。

主治

  • 少阳阳明合病。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呕不止,郁郁微烦,心下痞硬,或心下满痛,大便不解,或协热下利,舌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
注意

  • 单纯少阳证或阳明证者禁忌。

用法

  •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伤寒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中痞鞕,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金匮,按之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  • 医宗金鉴,柴胡证在,又复有里,故立少阳两解之法。以小柴胡汤加枳实,芍药者,解其外以和其内也。去参、草者,以里不虚也;少加大黄,所以泻结热也;倍生姜者,因呕不止也。斯方也,柴胡得生姜之倍,解半表之功捷,枳、芍得大黄之少,攻半里之效徐。虽云下之,亦下中之和剂也。

医案

柴胡桂枝汤

剂量

  • 桂枝(去皮)4.5g,柴胡12g,甘草(炙)3g,生姜(切)4.5g,大枣(擘)6枚,芍药4.5g,黄芩4.5g,人参4.5g,半夏(洗)6g

医案

  • 和解少阳,调和营卫。

医案

  • 外感风寒,发热自汗,微恶寒,或寒热往来,鼻鸣干呕,头痛项强,胸胁痛满,脉弦或浮大。现用于感冒、癫痫、流行性出血热等。

注意

  • 外感病邪在表或已入里,一般不宜用本方,如需应用,则应酌情加减,疟疾需要本方时,宜加抗疟药同用。

用法

  • 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支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  • 金匮,其脉数而紧乃弦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。脉数弦者,当下其寒。脉紧大而迟者,必心下坚。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,可下之。
  • 金匮,附方《外台》柴胡桂枝汤。治心腹卒中痛者。
  • 古方选注,以柴胡冠于桂枝之上,即可开少阳微结,不必另用开结之方;佐以桂枝,即可解太阳未尽之邪;仍用人参、白芍、甘草,以奠安营气,即为轻剂开结之法。
  • 医门棒喝,此小柴胡与桂枝汤合为一。

医案

柴胡桂枝干姜汤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6625

剂量

  • 桂枝 (去皮) 9g,柴胡24g,甘草 (炙)6g,干姜6g,栝蒌根12g,黄芩9g,牡蛎 (熬)6g

功效

  • 和解散寒,生津敛阴。

主治

  • 伤寒少阳证,往来寒热,寒重热轻,神经官能症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心烦;牝疟寒多热少,或但寒不热。

注意

  • 不宜与藜芦同用
  • 禁食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

用法

  • 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300毫升,温服150毫升,日二服。
  • 或者以水2400毫升,煮取12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600毫升,温服200毫升,日三服。
  • 初服微烦,复服汗出便愈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
  • 四圣心源,功能主治 牡疟。寒多热少,或但寒不热。
  • 伤寒大白,功能主治 太阳中风,兼少阳寒热;少阳症兼见太阳,小便不利。
  • 胡希恕,凡久病津液不足,有柴胡证,疲乏无力而渴者,盖属本方证。本方症见:肝区疼痛,肩背痛,腰酸,咳而不呕,小便不利,疲倦无力。常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肾炎、红斑狼疮、贫血等。本方可治长久无名低热。常加吴茱萸治头痛剧烈的青光眼。慢性肝炎肝区痛可加王不留行,增加甘草用量或合桂枝茯苓丸。肝功能不正常者宜加丹参、茵陈。

医案

大青龙汤: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3975

剂量

  • 桂枝 (去皮)6g,麻黄 (去节) 18g,甘草 (炙) 3g,生姜 (切) 9g,大枣 (擘) 10枚,杏仁 (去皮尖) 6g,石膏 (碎) 18g

功效

  • 发汗解表,兼清里热。(外有表寒,内有里热)

主治

  • 外感风寒,不汗出而烦躁,身疼痛,脉浮紧。用大青龙汤治之,中病即止。

注意

  •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。体质较好者,用之无妨;体质较弱者,应当慎用;若脉搏微弱,出汗容易受凉者,应当禁用。
  • 临床应用中,患者一出汗即停药,不可过量服用,否则,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。
  • 现代医家认为,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,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。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、失眠、不安、神经过敏、震颤等症状;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,可引起心律紊乱。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,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,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。
  • 1.体质较弱、脉搏微弱、出汗容易受凉者禁用,一般患者需遵医嘱服用。
    1. 年老体弱、产妇、久病、大病患者、心功能不全、失眠、高血压病禁用。
    1. 服用期间应禁食生冷、刺激性食物,如雪糕、咖啡、酒精类饮品。
    1. 尽量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食物,如烧烤、油炸类食品。
    1. 用药时间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不可过量服用,药好即止

用法

  • 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
  • 汗出多者,温粉扑之。(温粉:龙骨、牡蛎、黄芪、麻黄根,共研细末。)
  • 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若复服,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,烦躁,不得眠也。

论述

  • 伤寒论,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
  • 伤寒论,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  • 金匮,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
  • 奇效良方,治伤寒头痛发热,恶寒无汗,燥烦,六脉浮紧。
  • 张璐-伤寒缵论,大青龙汤证为其身中原有微汗,寒邪郁闭,不能透出肌表,由是而发烦躁,与麻黄汤证之无汗者迥异。

医案

玉屏风散: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29

剂量

  • 防风30g, 黄芪60g,蜜炙白术60g

功效

  • 益气固表止汗。
  • 方中黄耆益气固表止汗为君;白术补气健脾为臣;
  • 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,合黄耆、白术以益气祛邪。且黄耆得防风,
  • 固表而不致留邪;防风得黄耆,祛邪而不伤正,有补中寓疏,散中寓补之意。

主治

  • 表虚自汗。汗出恶风,面色㿠白,舌淡苔薄白,脉浮虚。亦治虚人腠理不固,易感风邪。

注意

  •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,则不宜使用。

用法

  • 研末,每日2次,每次6-9g,大枣煎汤送服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
论述

  • 功用主治,益气固表止汗。表虚自汗。汗出恶风,面色晄白,舌淡苔薄白,脉浮虚。亦治虚人腠理不固,易感风邪。
  • 医方类聚,腠理不密,易于感冒。

医案

保元汤: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6750

剂量

  • 桂枝6g,白术3g,党参3g,黄芪2.5g,当归2.5g,生附子2g,

功效

  • 益气温阳。

主治

  • 主治虚损劳怯,元气不足。症见倦怠乏力,少气畏寒。
  • 主中风虚脱,卒然昏迷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。肾气易动而燥者,加芍药、地黄。
  • 以及小儿痘疮,阳虚顶陷,血虚浆清,难以收敛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用法

  • 上药用水300毫升,加生姜1片,煎至150毫升。不拘时服。
  • 主痘疮气虚顶陷者。
  • 平日做法,鲫鱼1条,瘦牛肉500克,猪蹄1个,山楂、红枣各适量。

论述

  • 观聚方要补,主中风虚脱,卒然昏迷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。肾气易动而燥者,加芍药、地黄。
  • 玉案,赤白带下,久久不愈,气血亏损。

医案

二陈平胃汤:

详细介绍:http://www.zhiyuanzhongyi.com/prescriptiondetails?id=15332

剂量

  • 姜半夏4.5g,陈橘皮4.5g,小枳实4.5g,川厚朴4.5g,六神曲9g,净山楂肉9g,赤茯苓9g,制苍术2.4g,生甘草梢1.2g。

功效

  • 除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

主治

  • 痰湿中阻之痞满。症见脘腹痞塞不舒,胸膈满闷,头晕目眩,
  • 身重困倦,呕恶纳呆,口淡不渴,小便不利,舌苔白厚腻,脉沉滑。

用法

  • 水煎服,日1剂。
  • 除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

论述

  • 观聚方要补,具有除湿化痰,理气和中的功效。主治痰湿中阻之痞满。症见脘腹痞塞不舒,胸膈满闷,头晕目眩,身重困倦,呕恶纳呆,口淡不渴,小便不利,舌苔白厚腻,脉沉滑。

医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