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

Honeymoon - Thomas Ng

归档

近期文章

医案-肝病篇

焦树德:肝肾气滞,温蓄膀胱(泌尿系结石)芍药甘草汤合天台乌药散

焦树德:从病例谈辩证论治,1987年 版,医案,

情况

  • 王xx,男,42岁,北京某部队团长。初诊日期:1973年9月12日。
  • 问诊:主诉少腹痛,尿中带血两个多月。
  • 两个多月来,右少腹部疼痛,经常有血尿。平时用显镜查尿,红细胞满视野,严重时肉眼也可看到血尿。
  • 曾住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医院经X光肾盂造影等详细检查,未发器质性病变,
  • 拍摄X光腹部平片,亦未发现泌尿系统结石,后来仍以“血尿待查”出院。
  • 出院后,听人说也要怀有癌变的可能性,故来试找中医诊治。
  • 现感右侧少腹疼痛,时轻时重,腰部及小腹有轻微不适感,排尿时尿道微感不适,但不痛,小便色赤,大便尚调。
  • 望诊:体格发育良好,营养佳,有焦急表情。舌苔薄白,但满布于舌。
  • 闻诊:无异常。
  • 切诊:头、颈、胸部及四肢未见异常。腹部肝脾不大,右下腹部的筋肉比左侧稍现僵滞,不如左侧柔软,无压痛及肿物。腰部无叩痛。脉象:两手皆弦滑略细。

辨证

  • 辨证:少腹及小腹为肝、肾、膀胱经脉所过之域,肝肾二经气血逆滞、经脉不通故少腹阵阵作痛、筋肉僵滞不柔,小腹不适。
  • 肾与膀胱为表里,主水湿气化,肝肾气滞,下焦水道失利,湿蓄膀胱,湿郁日久渐有化热之势,故小便色赤、尿道不适。
  • 舌苔薄白满布,脉兼滑象,皆主内有湿邪。六脉皆弦,知病与肝经有关,并主疼痛。四诊合参,诊为肝肾气滞、湿蓄膀胱之证。
  • 治法:调肝缓急,行气利湿,佐以益肾、止血。

处方

  • 处方:芍药甘草汤合天台乌药散加减。
  • 白芍15克,炙甘草6克,乌药12克,炒川楝子12克,炒小茴香5克,炒橘核9克,茯等12克,泽泻10克 ,金钱草15克,黄柏炭12克,小蓟炭21克,川断炭21克。水散服,六剂。

方义

  • 方义:本方以白芍养血柔肝,舒筋经急;乌药顺逆气为主药。
  • 辅以甘草为芍药甘草汤,可缓急而定痛;
  • 以川楝子,小茴香配乌药,再加橘核,四药相伍,可治肝肾气逆、奉引脐腹阵阵作痛。
  • 佐以茯苓、泽泻、金钱草利湿,黄柏坚肾清热,川断强肾壮腰,炒炭又兼能止血。
  • 小蓟为治尿血要药,故用以为使。

二诊

  • 二诊(9月19日):用药后自党症状减轻。在本单位查尿也有好转,尿中红细胞30~40/视野。惟感腹中疼痛,似有气下攻。舌苔薄白,脉仍同前。再加减上方。
  • 再加减上方。
  • 白芍15克,炙甘草6克,乌药9克,炒川楝子12克,炒小茴香5克,炒橘核9克,海金沙12克,鸡内金9克,金钱草15克,小蓟炭21克,川断炭15克,黄柏炭9克。水煎服,六剂。

三诊

  • 三诊(9月26日):已服中药12剂,原自觉症状已基本消失,右下腹肌肉亦柔软。
  • 虽有时可见尿色发红,但镜检已有明显好转。
  • 惟在排尿时,感到少腹部有气向下攻窜样疼痛,未发现尿中有结石。舌苔薄白,脉同前。
  • 再加减前方(减去理气缓急之品,加重益肾破瘀、滑窍、通淋之品)。
  • 川断炭30克,生地15克,冬葵子10克,瞿麦12克,泽泻10克, 茯苓12克,金钱草15克,元参12克,黄苓9克,黄柏炭15 克,小蓟炭25 克。水煎服,六剂。
  • 10月21日接到病人来信说:“六剂药于10月2日服完。
  • 服这最居六剂药期间,有明显的变化,
  • 一是放射性腹痛次数增多,有时隔一天痛一回。
  • 二是每次痛的时间增长,由的半小时,增加到4~5个小时。
  • 在这期间,按照您的嘱咐,多喝开水,跳一跳。
  • 10月15日,尿道排出一块枣核大小结石。我高兴极了。之后,连续检尿四天,再未发现红细胞。
  • 11月上旬,病人亲自送来尿结石一块,状如小红枣核,其色褐黄。并说早已上班工作。
  • 12月初,随访:已能参加正常工作,执行飞行任务。

1979年3月随访:身体一直很好,正常飞行。

焦树德:柴胡疏肝散合消瘰丸治疗两肋肿块

焦树德:从病例谈辩证论治,1987年 版,医案,

情况

  • 谭xx,女,61岁,干部。病历号 4294,初诊日期1961年12月9日。
  • 问诊:主诉:两肋部各横有一大条硬肿块,时有疼痛,已十余年。
  • 十多年来发现两肋部各有一条形硬肿块,横于两乳房下方,后半截稍高、稍粗,前半截稍低、稍细,好似倒放的牛角形。
  • 平时稍软,体积也略小些,可以不影响躺卧。
  • 每当情绪不好及劳累时,肿块处胀痛、坚硬、增大,甚则坚硬如砖而不能向左右侧卧。
  • 曾在北京几个医院做过多次诊治,并做过活体组织检查,均未能确诊,治疗亦未见效果。
  • 近几天来,肿块又作痛,身体前屈及弯腰则疼痛加重。二便尚调,有时自觉心跳。素有高血压病史。
  • 望诊。发育正常,营养良好,体略偏胖。痛苦病客,神尚佳。
  • 舌质、舌苔正常。两乳房下方各有一条明显隆起条状肿块,皮肤颜色不变(参看切诊)。
  • 闻诊:未发现异常。
  • 切诊:头、颈、腹、四肢未发现异常。胸肋部于两乳房下沿第六七肋骨走向,各有一个条状肿块,两边对称,其后部稍高、略粗,起于腋后线上,前部稍低、略细,止于胸骨外沿,粗可盈握,其硬如砖,表面不平滑,不能移动,有压痛。脉象:两手均沉滑。

辨证

  • 辨证:肿块生于两肋,知病属肝经。每情绪不好则发生胀痛,知为肝气郁结所致。
  • 再参考脉象沉滑、身体略胖,可知有痰气凝结。 病久入血,气痰血互结不散,年积月久,结为硬块。
  • 痰血有形,故肿块经久不散,常具其形。肝气有郁有达,故胀痛时发时止,肿块亦随肝气郁达而略见增减。
  • 四诊合参,诊为肝气郁滞、痰血凝结之证。
  • 治法:疏肝行气,消散痰结,佐以活络、安神。

处方

  • 处方:柴胡疏肝散合消瘰丸加减。
  • 川柴胡5克,制香附10克,炒枳壳10克,生石决明19克(先煎),生牡蛎12克(先煎),浙贝母12克,元参10克,化橘红6克,白芥子5克,茯苓10克,朱远志6克,路路通2个。
  • 水煎服,三剂。

方义

  • 方义:本方取香附行气以散结,柴胡疏肝以解郁为主药。
  • 取枳壳宽胸快膈;生石决明滋肝阴以潜肝阳;生牡蛎能潜阳又能软坚散结;
  • 浙贝散郁消痰;元参降火解毒、消散结块(牡蛎、浙贝、元参为消瘰丸方)为辅药。
  • 又以橘红化痰;茯苓祛湿;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,消散痰核结块;
  • 朱远志开心豁痰、安神定志为佐药。路路通通经活络为使药。
  • 共组成疏肝解部、行气消疚、活络散结、安神定志之剂。

二诊

  • 二诊(12月12日):服上药三剂,肿块仍硬而大,胀痛略减。
  • 考虑病块已久,宜在前方基础上加重活血散瘀之品,并加服白金丸(白矾、郁金)以增强解郁消之力。
  • 处方如下:
  • 香附10克,积壳10克,郁金6克,生石决明25克(先煎),生牡蛎19克(先煎),浙贝母12克,元参10克 ,白芥子6克,丹参12克,炙山甲5克,菖蒲5克,远志6克。三剂。
  • 另:白金丸 15克,每次服1.5克,每日两次。

三诊

  • 三诊(12月20日):上方进八剂,肿块大为缩小,已不胀痛,
  • 身体前屈时亦不感疼痛,只在两臂向上伸时,微有痛感,余无明显不适。
  • 脉象滑面和缓。再守前方,稍事加减。
  • 上方加牛膝 10 克,增丹参为 15克,白金丸仍同前。

四诊

  • 四诊(12月27日):上方服七剂,两个条形肿块已基本消失,
  • 望诊已看不到形迹,
  • 切诊仅摸到原发生肿央处的肌肤略有些发僵,臂、身活动时,亦无不适惑,
  • 已能自由地左右侧卧安睡。舌苔厚腻,脉象沉滑。
  • 再加减上方,进行调理。
  • 香附10克,浙贝12克,生石决明15克(先煎),生牡蛎19克(先煎),元参10克,白芥子5克,天竺黄6克,炙山甲6克,细生地9克,夏枯草6克,海藻9克,牛膝6克。六剂。

1962年6月24日追访:去年服药后,两边块已全部消失,至今未再复发。1963、1964年又两次追访,均未见复复。

曾庆明:柴胡桂枝干姜汤陈平煎保元汤治疗重度脂肪肝

原文: http://szyyj.gd.gov.cn/zyyfw/mymkmj/content/post_4301141.html

1.情况

  • 陈某,男,时年40岁,身高1.7米,性格内向,喜思缜密,
  • 怕冷,夏不喜吹空调,汗多,无“三高”家族病史,不抽烟。
  • 近10年来,压力大、吃肉多、饮酒多、熬夜多、运动少,渐感精力、体力下降。
  • 初诊:2010年10月23日。
  • 西医诊断:重度脂肪肝,混合型高脂血症,2型糖尿病,高血压病1级(很高危)。
  • 中医诊断:肝痞(太阴湿困,少阳枢机不利)。
  • 治法:补太阴、和枢机、化痰浊。
  • 此太阴脾虚不运水湿而痰湿内生,少阳枢机不利而三焦水道不通之肝痞,当温补太阴、和解少阳、畅化三焦湿浊。

2.处方

  • 柴胡桂枝干姜汤、陈平汤、保元汤加减:
  • 柴胡桂枝干姜汤:桂枝10g,柴胡15g,炙甘草5g,干姜10g,炒黄芩10g,炙黄芪30g,生牡蛎20g(先煎)
  • 陈平汤:陈皮10g,厚朴10g,赤茯苓15g
  • 保元汤:炒白术10g,党参10g,苍术10g,茯苓15g
  • 泽泻20g,法夏15g,杏仁10g(打),炒扁豆10g,红花5g
  • 14剂,每剂煎2次,分匀,日3服。

3.二诊

  • 二诊:2010年11月8日
  • 甚效,晨起头脑昏蒙、四肢沉重和睡眠浅得到改善,大便成形,口苦口干基本消除,舌苔白腻厚减轻,脉同一诊。
  • 考虑到十余年用脑过度,合枕中丹加减:
  • 初诊方去厚朴、泽泻、炒扁豆,生牡蛎;加龟甲10g(先煎),石菖蒲10克g(后下),远志10g,生龙骨30g(先煎)。
  • 14剂。每煎2次,合匀分三份,早晚各服一份,
  • 中午服参苓白术丸8克,共服21天。

4.三诊

  • 三诊:2010年11月28日
  • 效果持续,头昏、四肢沉重消失,体重减至77kg,脸色秽浊减轻,睡眠深沉,大便软条,自汗减轻,
  • “四力”中记忆力和性能力改善明显,舌薄润,中根稍白,夹轻微黄腻苔,脉弦细滑;腹部B超示中度脂肪肝。
  • 患者欣喜中愈加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和坚持服中药。
  • 原方再服30剂,每剂服2天,煎2次,早晚各服1次,
  • 中午服参苓白术丸,共服60天。

5.四诊

  • 四诊:2011年1月16日
  • 持续向好:“四力”接近10年前水平,饮食、睡眠、二便、脸色均复常态,右眼结膜米粒大小的脂质沉着消失,体重72kg;
  • 查腹部B超:轻度脂肪肝,甘油三酯1.6mmol/L,总胆固醇3.4mmol/L,高密度胆固醇2.65mmol/L,低密度脂蛋白1.61mmol/L;血压130/85mmHg;
  • 餐后2小时血糖8.1mmol/L,空腹血糖5.8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5.7%;
  • 舌薄白而润,质稍胖嫩,脉弦细,不紧不滑。
  • 法不更张,更兼益少阴心肾阳气:

6.四诊处方

  • 六君子汤、柴胡桂枝干姜汤、五苓散、保元汤、枕中丹加减,处汤丸二方:
  • 汤剂:柴胡12g,炒黄芩10g,桂枝10g,干姜10g,生牡蛎20g(先煎),茯苓15g,陈皮10g,炒白术15g,法夏10g,党参10g,泽泻20g,制龟甲10g(先煎),石菖蒲10g,远志10g,生龙骨20g(先煎),红花5g,炙甘草5g。
  • 10剂。煎服法同一诊。
  • 丸剂:汤剂加肉桂2.5g,生薏苡仁30g,莲子肉10g,苍术7.5g,白豆蔻5g,厚朴10g,杏仁7.5g,山药20g,炒扁豆10g,仙灵脾10g。
  • 每天3次,每次5克,3.5个月一个疗程。
  • 2016年5月29日微信告:服上述丸剂两个疗程(即7个月)后,2012年7月后多次查脂肪肝消失,血脂、血糖和血压值正常。

池晓玲:柴胡桂枝干姜汤和百合地黄汤治疗肝功能伴发热

原文:http://szyyj.gd.gov.cn/zyyfw/mymkmj/content/post_4254967.html

1.情况

  • 欧某,女,时年52岁,因“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,发热1天”于2011年3月25日初诊。
  • 1周前出现乏力、纳差、胃脘胀闷,自行服用胃炎清等药物后症状无改善,当地门诊查生化提示:ALT 433U/L,AST 529U/L,TC 2.27mmol,HDL-C 0.37mmol/L。当地医院予常规对症护肝、抗感染,但效果不佳,今日出现发热,故来诊。
  • 刻诊症见:发热,时有恶寒,头晕,咽干口苦,小便黄,腹泻水样便数次,舌暗红,苔薄黄稍腻,脉弦滑略浮。
  • 西医诊断:1、肝功异常查因;2、发热查因。
  • 中医诊断:1、肝着病(肝郁脾虚,湿瘀热结);2、发热(寒热错杂证)。
  • 治法:以急则治标为则,以疏表、清热、和中为法。

2.处方

  • 柴胡桂枝干姜汤和百合地黄汤。
  • 柴胡桂枝干姜汤:桂枝10g,柴胡20g,干姜5g,黄芩15g,牡蛎 (先煎) 25g
  • 百合地黄汤:天花粉15g、百合10g、生地15g

3.次日复诊

  • 次日复诊,体温降至38.1℃,未再腹泻,头晕恶寒、口干口苦减,干咳无痰,晨起多汗,腰背酸痛,小便黄,舌暗淡,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
  • 予调方大柴胡加瓜蒌干汤:
  • 柴胡20g,法夏10g,枳实10g,黄芩5g,生姜10g,大枣20g,大黄5g,白芍10g,天花粉20g。

3.三日复诊

  • 第三日复诊,体温37.6摄氏度,无恶寒,无头痛头晕,口干口苦稍减轻,无胸闷,干咳无痰,晨起出汗,无腹痛腹胀,无腰背酸痛,小便黄,大便偏烂。舌暗淡,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
  • 予调方桂枝人参汤合当归芍药散:
  • 桂枝12g,党参10g,白术20g,干姜15g,炙甘草10g,当归10g,白芍10g,茯苓10g,川芎10g,泽泻15g。
  • 服用此方后患者精神转佳,发热消退,干咳无痰、晨起出汗、大便烂明显改善。颜面浮亦肿退。复查肝功能提示轻度异常,后继续予改柴芍六君汤调理,1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停药。

裴永清:柴胡桂枝汤治疗胁痛肝硬化早期

原文: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3/1210/12/18452_336042600.shtml

1.情况

  • 张XX,男,29岁,公安人员。
  • 患早期肝硬化半年余。乏力纳呆,呕恶不食,食难用饱,两胁胀痛,消瘦明显,尿黄口苦,舌白质暗,脉弦不畅。
  • 诊为肝郁血滞兼气血不和,投以柴胡桂枝汤加味:

2.处方

  • 柴胡桂枝汤:桂枝 9g,柴胡 12g,炙甘草 6g,生姜 9g,白芍 9g,黄芩 9g,党参 12g,清半夏 12g
  • 茜草 9g,土虫 9g
  • 服药7剂后,自觉周身已不乏力,饮食有增,胁痛有减,自购原方连用30余剂,已无任何不适。
  • 促其去医院检查,结果正常,继以原方再进30剂后停药。

王庆国:柴胡桂枝汤治疗肝郁脾寒证调肝温脾

原文:https://www.sohu.com/a/508380135_121124519

1.情况

  • 患者张某,男,52岁 2017年10月22日初诊。
  • 主诉:胃脘痛多年。现病史:患者自诉胃脘胀痛多年, 痛时连及肝区, 饭后或着急后加重。
  • 刻下症:胃脘时胀痛,唇炎, 身恶寒,夏日亦衣长衫,足底有韭叶大小面积自觉寒冷,大便不成型。舌质淡嫩,苔黄白腻,脉滑尺弱。
  • 西医诊断:慢性浅表性胃炎;中医诊断:胃脘痛。
  • 辨证为:肝郁脾寒,肾阳亏虚。治以疏肝暖脾,温肾潜阳。
  • 予柴胡桂枝汤加减:

2.处方

  • 桂枝10g,柴胡10g,甘草(炙)15g,干姜15g,大枣10g,炒白芍10g,黄芪20g,半夏(洗)10g
  • 炒黄芩10g,木香8g,制附片15g,熟地黄25g,龟板10g,黄柏8g,当归15g,肉苁蓉10g。
  • 14剂,水煎, 日1剂,分2次饭后温服。

3.二诊

  • 二诊(2017年11月5日):
  • 腹胀减轻,但心下及两胁仍感有气走窜,窜至心下则胀,下午5时半胀重,无呃逆吐酸,心下怕冷,唇干唇裂,足底凉减未愈,二便常。舌质淡偏红,苔薄黄白略干,脉滑利有力。
  • 前方柴胡加至18g,半夏加至20g,加高良姜10g、炙香附10g、吴茱萸10g,21剂,煎服法同前。后仍以此法加减化裁。
  • 按:本案患者为 肝郁脾寒之证,食入不化则脾胃壅,情志过激则肝气郁,故饭后或着急后加重。结合身恶寒、足冷,尺弱的表现,患者亦有 肾阳亏虚的一面。